二十年前,在浙江安吉于村,一位村民在日记中语重心长地写道: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” 2005年8月15日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视察余村时,确认了该村关闭矿区、转向生态旅游的战略,并首次明确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重要论断。一言可以拨开云雾,露出阳光。这句话给了当时忧心忡忡的余村确定性,也为领导整个中国走上生态文明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发展还是环境保护?很长一段时间,这似乎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。传统原有的产业模式往往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置于对立的两端。 “你不能拥有”的破碎心态“鱼与熊掌兼得”束缚了发展思路,导致不少地区屡屡遭遇培育障碍。“两山”理论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,揭示了生态保护不是发展成本,而是发展源泉;不是增长负担,而是增长潜力。正确对待绿水青山,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,绿水青山就能变金山银山,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。浙江安吉的转变就是明证。到2024年,余村村民人均收入将从20年前的不到1万元跃升至7.4万元。事实证明,保护好绿水青山的美景,可以赚到巨额财富。 “两山”理论不仅实现了“从破碎到整体”的思维飞跃, 也促进了认知“从简单到高维”的全面升级。过去,人们谈论生态价值时,多停留在“看、玩”或“卖特产”的简单层面。 “两山”理念的发展路径让我们看到:竹林碳汇交易让农民“卖空气”赚钱;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,让安徽、浙江两省共享河流清水……这些创新不是简单的生态修复,而是对发展逻辑的深度重塑,给整个经济和生活方式路径带来系统性变化。思想是行动的关键。突破性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能够解决当前问题,更在于能够预测未来趋势、引领历史方向。这一观点来自于对中国实践的深刻洞察:它清晰地看到了自然生态和人文本质的象征。人类社会,懂得短期利益与长远福祉的平衡,指明了“人与自然和谐象征”的文明新方向。回想起来,从一个村庄的转变到一个国家的政策,二十年前的时代先兆如今已经臣服于中华大地。京津冀地区大气治理让天更加蓝,长江“十年禁渔”又回到了林海沙漠,国家公园体系保护了最美的自然……人们发现,天更蓝、山更绿的同时,发展不仅没有停滞,而且质量更高、韧性更强、空间更广阔。当思想之光穿透发展迷雾时,它不仅照亮了乡村转型之路,也照亮了人类文明的未来。这是其中含有的深层痔疮“两座大山”是我们稳步前进的不竭动力。